唐三彩是指从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陶器的总称,后来学者将其视为一种陶瓷分类上的术语。唐三彩并非专指具有三种颜色,而是指在唐墓中出土的各种陶俑、陶像以及其他陶器,有些只有单色或双色,而许多器物则呈现出复杂多彩的色彩。一般来说,除了胎体为白色外,铅黄、绿色和青色是最常见的三种颜色,在调配唐三彩的技法上展现了丰富的艺术韵味。
洛阳地区不断有唐三彩陶器被发掘出土,数量之多、质量之美令人惊叹。主要出土地区集中在洛阳市北部的邙山、市南部的关林、龙门以及市西部的谷水一带。仅在洛阳市内就至少有20多个发现唐三彩遗址,出土数量至少达到500件以上。
制作唐三彩通常使用含有大量高岭土的白色黏土为原料,在1000℃以上高温下烧制素坯后再上釉,在约800℃左右低温下烧制成品。一些作品采用刻花、划花、贴花等技法在釉下胎上装饰鸟兽、花卉和人物等图案。颜色丰富多样,包括黄色、绿色、白色、蓝色和褐色等,其中蓝釉是中国最早使用钴土矿作为彩料呈现釉色的例子。
大部分唐三彩作品属于明器,只有少部分用于生活用具,主要器类包括俑、动物形器、模型器和建筑构件等四大类,其中俑和动物形器是在武则天时期才开始出现。在玄宗开元时期,唐三彩艺术达到了巅峰。
唐三彩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其诞生源于唐代文化背景:首先,在成熟的陶瓷技术基础上得以诞生;其次,盛行于唐代厚葬风尚直接推动了其发展;第三,在当时各个领域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为其艺术发展提供了充足滋养。